一、什么是桑黄?
桑黄,古称桑臣、桑耳,胡孙眼,桑黄菇,现在叫桑树桑黄或。是一种寄生在桑树上的肉色为黄色的桑黄孔菌。
1、桑黄也叫桑寄生,是一种呈扇面形状的菌,多生于桑树的朝阴背面,是一种寿命极为长久的菌类,野生的桑黄几十年几百年屡见不鲜,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古桑树上面,这些年代久远的桑黄具有很长的生长历史
2、桑黄是药。很多品相好、颜色纯正、年代久远的桑黄价格高的令人咋舌。桑黄的药用价值还是高的,至于对于价格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认为有用的即使价格再高,也是值得的,用不上的即使再便宜,也是决计不会购买的。
二、桑黄长在桑树上吗
1、广义上桑黄其实不止是生长在桑树之上的。但狭义上目前公认桑树上面的桑黄才是正宗桑黄。就好像牛油一样,虽然猪、马、狗、驴身上也都有油,说起来是一个东西。但是不能都叫牛油的道理一样。
2、桑黄除了在桑树上面出现之外,像一些杨、松、柳、柘、桦、榄、花椒、山楂,等树上也会经常见到桑黄的出现。
3、虽然别的树也长桑黄,但是桑黄还是以天然的野生桑树上面的寄生,才是最好的
4、桑黄是按照桑树的生长地域出产的,尤其是在一些古桑树群出没的地方,出产桑黄尤为多见,桑黄以颜色金黄,气味清新自然,切开后里面脉络清晰者为佳品。
5、当然除了黄色的桑黄之外,还有一些其他颜色桑黄,像黑色、褐色、灰白也都被称之为桑黄,有的是因为树种不同造成的颜色各异,有的则是因为生长于桑树的阳面或者树木的根部,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桑黄的颜色发生变化。
三、桑黄发展历程
1、国内的研究发展
2000年前: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桑黄属于上品,无毒,“属上经,性微寒,无毒,久服轻身,不老延年”。
唐朝时期:甄权编写的《药性论》和唐朝官方编修的药典《新修本草》均称许桑黄如灵丹妙药。
明朝时期: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桑黄菌能“利五脏、宣肠胃气,排毒气”。
清朝时期:著名医家张璐著《本经逢原》记载“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,金色者治癖饮(积水)、症瘕积聚(肿瘤),及肠风泻血、五痔下血、血痹虚劳,咽喉痹痛,一切血证咸宜用之。
现代记载: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对桑黄都有详细描述,功效主要有:利五脏,软坚,排毒,止血活血,和胃止泻。主治淋病,崩漏带下,症瘕积聚,癖饮,脾虚泄泻。
2、国外的研究发展
1968年: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的化疗部,针对桑黄进行抗肿瘤的临床实验发现桑黄的肿瘤抑制率高达96.7%(图-1),且长期食用,无毒,无任何副作用。
1986年:日本将桑黄提取物制成抗癌新药。
1990年:韩国全力支持桑黄进入韩国G7国家研究计划,1993年获韩国卫生部批准为抗癌药物。
2006年: <英国癌症期刊 (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)> 医学期刊发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,证实桑黄有助于缓解多种顽症。英国 <镜报 (The Mirror)> 认为以桑黄配搭化疗药物,发现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凋亡数目比对照组(未使用桑黄) 多。
美国学者:桑黄作为一种癌症替代疗法的药用菇蕈
综合多本书籍及研究报告的说法,将其中有共识的桑黄药用功效整理如下:
抗癌作用:强化免疫力,诱导癌细胞自行凋亡。
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。
减少化疗或放疗对正常细胞损伤的副作用。
缓解癌症患者特有的疼痛。
防癌防复发作用:预防癌细胞生成,阻止溃疡、息肉、良性肿瘤等恶变为癌症。
抗氧化,提升免疫力,或避免癌症的复发。
护肝作用:抗肝纤维化,促进肝细胞再生,防治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腹水等。
降低血脂,防止动脉硬化,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。
四、桑黄的主要有效成份
高浓度高分子多糖体(1-3)-beta 葡聚糖: 含量比姬松茸高2 倍; 对顽症有抑制及预防的效果,并可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;能活化免疫细胞11,12,16,17如:
T-细胞活性 ↑ 3倍
B-细胞活性 ↑ 129倍
巨噬细胞活性 ↑ 3~5倍
NK细胞活性 ↑ 2倍
三萜类(包括灵芝酸):促进肝脏之新陈代谢,具护肝作用2,5;它亦可抑制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(ACE)的活性,从而舒长血管、令血液流动畅通2;
黄酮类:可抗氧化,抑菌,调节机体免疫,抗肿瘤,解毒18;
吡喃酮类:消炎,抗氧化,抑菌,降血糖,抗肿瘤,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,防诱变,抗基因突变,解毒18;
麦角固醇: 麦角固醇是维生素D 的前趋物,维生素 D 具有帮助钙质吸收的功效,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。